微速讯:【健康科普|医生说】耳堵闷、听力下降,怎么开了滴鼻子药?听医生为您解读

来源:天津中医一附院时间:2023-01-27 13:48:18

经历过“吞刀片”“水泥鼻”等症状,新冠“阳康”之后,很多耳朵堵闷、听力下降的患者前来就诊,经过检查,确诊是分泌性中耳炎。很多患者家属都会前来询问:明明耳朵不好,怎么开了滴鼻子的药?这要从这个疾病说起。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资料图)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疾病。通过病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中耳功能出现了异常,中耳的主要功能是将外界的声音传递到内耳,所以得了分泌性中耳炎就容易引起传音功能障碍,出现传导性耳聋。典型的分泌性中耳炎可以通过耳内镜检查看到鼓膜颜色变黄、气液平面或者气泡影。声阻抗显示B型图或C型图。纯音测听提示传导性听力减退。

典型图片:耳内镜下中耳积液

典型图片:中耳功能分析提示右耳B型图

双耳C型图

分泌性中耳炎是怎么得的

这要说说耳的解剖。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中耳通过咽鼓管这个狭窄的通道与鼻咽部连通。当病毒侵犯鼻腔以后会引起黏膜水肿、鼻甲肿大、鼻咽部淋巴组织、咽鼓管咽口肿胀,从而引起中耳鼓室负压,出现耳堵闷。当鼻腔存在分泌物时,不正确的擤鼻方式还会使得分泌物顺着咽鼓管进入中耳,从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

咽鼓管开口于鼻咽部,称作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咽口位于鼻咽部,通过鼻内镜检查可以观察到。

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开滴鼻药了吧?因为恢复咽鼓管的引流功能,需要保持鼻腔的通畅。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采用中医为主、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药配合西药、中成药、理疗及手术等疗法,取中西医各自优势,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中药

耳胀是指以耳内胀闷感主要特征的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属此范畴。发病主要责之肺、肝、脾,病机为风、湿、热、瘀。临床会根据风邪外袭、肝胆湿热、脾虚湿困、气血瘀阻四个证型施以相应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2、西药

滴鼻剂等药物外用,改善鼻腔通气,从而改善咽鼓管引流功能。对于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滴耳液抗炎等。

3、中成药

使用粘液促排剂,促进消除中耳积液。

4、针灸

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选取耳部、鼻部相关腧穴,根据证型虚实采用补法或泻法予以针刺。

5、耳穴贴压

选择王不留行籽贴压内耳、神门、肺、肝、胆、脾等。

6、理疗

可配合耳氦氖激光、臭氧等理疗,有助于消除中耳积液,改善耳部症状。

7、鼓膜穿刺抽液、切开及置管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采用鼓膜穿刺抽液。长期治疗无效,中耳积液较粘稠者,可用鼓膜切开及置管术。

温馨小贴士

1、 正确擤鼻的方法

正确的擤鼻方法很关键,赶紧学起来。

手指压住单侧鼻翼,稍微用力向外擤,擤完一侧再擤另一侧;或者将鼻腔分泌物回吸至鼻咽部,由口腔吐出。

2、 导引法

耳堵闷明显,可以在家“导引法”操练起来。

(1)鼓膜按摩

用食指或中指插入外耳道口,使其塞紧外耳道,轻轻按压1-2秒,再放开,一按一放,如此重复多次。也可用食指或中指按压耳屏,使其掩盖住外耳道口,持续1-2秒后再放开,一按一放,有节奏地重复多次。通过按摩,耳堵闷感可暂时减轻或缓解。

(2)咽鼓管吹张法

又称“捏鼻闭嘴鼓气”。小黑板敲起来:这个方法在鼻腔里面有分泌物的时候不能使用!!!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两鼻翼,闭嘴,使口鼻均不出气,然后用力呼气,这样呼出的气体沿两侧咽鼓管,达到缓解耳堵闷的效果。

来源| 耳鼻喉科 文稿 | 樊凌杉 编辑 | 李瑞 校对|郭宇 审核 | 东梅 苏玉珂

速览天津中医一附院

标签: 分泌性中耳炎 听力下降 咽鼓管咽口

资讯

行情

市场

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