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为什么诸葛亮高卧隆中,却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三国时期的交通、通信极不发达,加之连年打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吃的鸡都没有,手机更没有,再别说微信头条等APP了,那为何耕居山野的诸葛亮对天下事看得如此清晰,对天下大局的发展走向能精准预见呢?
三顾茅庐
当时刘备率军驻扎新野,期间,经徐庶和司马徽推荐,亲自到隆中三顾茅庐求教于诸葛亮。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自此集中井喷,在他向刘备播放的隆中对PPT里(挂图版),可以看到他未出茅庐,却先知天下三分,身处乡野,却能为刘备提出一个思维缜密、体系时尚的政治路线思维导图。应该说,隆中对是诸葛亮帮助刘备策划恢复汉室,统一全国大政方略的关键一策。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的诸葛亮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等真隐士根本不同。诸葛亮每常自比管仲乐毅,怎么可能庸碌终老于山野,所谓卧龙只不过是待价而沽罢了。他高卧隆中,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隐居中观察现实中纵横交错的社会矛盾发展变化。他借躬耕之际,尽心刻苦读书研兵。当时的襄阳从地理位置上说,正是后来三国的接壤之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合处,很多有才之士和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实际上诸葛亮时常与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等好友在一起,纵谈天下大事,这是他获得天下实时信息的新的途径,据说“三国鼎立”理论构想之说最早提出者并非孔明,而是江东的鲁肃鲁子敬,江东与襄阳彼此相距不远,辗转口传至隆中可能性很大,加之诸葛亮平日里博览群书,将先贤理论与当今实际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一整套学术体系,也是情理之中的。十年耕读,他是在积蓄力量,进行知识和智力准备的阶段;至于他对刘备三顾茅庐方出,目的在于考验一下刘皇叔求贤的真心,要知道当时诸葛亮的简历上并非985、211毕业,年龄也只有28岁,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和过往业绩可言,他这样做也是借此试探并抬高一下身价,为自己施展政治抱负做好铺垫而已。
事实证明,后来诸葛亮之所以能在三国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叱咤风云,大显身手,并不是只凭天生的颜值和情商,而是靠长期知识积累与持久实践,才最终由“山野村夫”成长为一个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伟大政治军事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