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庆贵
时光匆匆,转瞬即逝。在过去的时光里,总会有一段美好的岁月,让你深藏心底、难以忘怀,每每触碰,依然历久弥新……
【资料图】
记不得是哪一天了。微信的铃声响起,我下意识地打开了手机,原来是张永生老大哥发来的一条消息:一张老照片,瞬间映入我的眼帘,那是三十八年前、我们参加“中国农业银行菏泽地区干部学校第一期新干部培训班结业留念”的珍贵照片。时间永久定格在了一九八五年二月九日。
时间过去38年了,眼前这张珍贵的照片,让我的心情无比激动。稍稍平复了一下情绪,我用手指点住屏幕把照片放大,那一张张俊男靓女的形象,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仍然是那么亲切可人。可由于时间过去得太久了,曾经熟悉的面孔,一下子,却怎么也无法想起他们(她)每个人的名字。
照片里,当年参加培训的61名学员当中,除2名是子承父业、接班的外,其余59名都是通过参加一九八四年菏泽地区统一招干分配到农行的新员工。来自八县一区。菏泽城区的学员有19名,来自县域的有42名,基本上都是当年高考的落榜生。
很幸运,那个时代没有嫌弃我们的高中学历,反而视为香饽饽,通过国家招干的途径,把我们输送、充实到公检法、金融工商税务等国家机关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当中,给了我们一个让人羡慕的人生的新起点!
记得那是一九八四年的年底,分配进来的61名新员工陆续接到了菏泽地区农行人事科下发的分配函。从那一刻起,我这一生就与农行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兴奋极了,第一时间告诉了我的家人,亲朋好友,同学们,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了这个喜讯。
我被分配的工作单位地址,离我们城区有近20里路程的乡下。但那时候银行工作在大众人的眼中,是被羡慕的金饭碗、好单位;上班的距离远,并没有让我有一丝丝的不悦感,反而让我对踏上社会大舞台的人生第一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顶风冒雪,长途跋涉,来到了农行这个最基层的网点,开启了我金融事业的第一步。
我曾在一篇散文《一路走来一路歌》中,是这样描述我当年去乡下农行营业所报到时的情景:“报到的那天已临近阳历年根。大雪纷飞。我骑着自行车像舞龙一样在寒风中摇摆前行。路上行人稀少。雪花在天空中漫无目的飞舞,时不时撩拨一下我的神经,可都乖乖成了我的体温的俘虏,魂飞魄散。我怀揣着上级行的报到函,心里暖暖的,没有感觉到寒气逼人。
早上八点半从家里出发,不到二十里的路程,竟然用了2个多小时才抵达农行营业所。那个年代乡下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了坑洼不平的路上了。像今天的大雪天更是特别难走,好几次差点滑倒我,幸亏我的腿长,都有惊无险。这时候我才明白了,大街小巷的墙壁上为什么书写着明亮的“要想富,先修路”的真正含义了。
当我看到醒目的农行营业所的大牌子时,心跳猛然加快,好久没有平复。学校单纯的学习生活的平台,让我毫无思想准备就要登上眼前的社会大舞台,我不知道如何来面对、如何来适应?忽然,我想起了干校老师讲的一句话,“别看你们现在听不懂银行的理论知识,但当你走上工作岗位后,你会无师自通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心情顿感平静了许多,我便毫不犹豫地迈进了农行的大门。
第一次走进农行这个大家庭,营业所的同事们就让我倍感热情与温暖:中午的午餐因为我的到来而特别加了一盒鱼罐头、一盒午餐肉。我们5个人六道菜,就像过年一样丰盛,氤氲的香气弥漫在狭小的伙房里,刺激着我干枯的味蕾。我们边吃边聊,从家庭慢慢聊到了工作,很是开心。后来我才知道,当我把分配函交到我们主任手上的时候,他就安排人去准备了。”
上班报到的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农行这个大家庭里,农行人的“热情大方、善良淳朴”;这种感受,后来成了我一生中为人处世的良好品格;也传给了同样做金融工作的女儿。
这篇散文,把我近40年的农行的工作经历、成长历程,以及截取的几段农行人服务“三农”的片段、农行上市时忙碌的工作场景等,浓缩在了5000多字的作品里,真诚地抒发了我内心对农行这个大家庭的热爱之情与感恩之情,让我“一路走来一路歌”,时不时留恋、回望。
吃罢中午饭,我们营业所郝主任告诉我,“年前没几天了,天气又那么寒冷,你就别来上班了。你回家准备一下,过了阳历年地区农行要组织你们新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培训,你好好学习去吧!”
转头到了一九八五年的年初。新进农行的61名员工,从四面八方赶到了“中国农业银行菏泽地区干部学校”的校园里,在这个陌生而又新奇的环境中,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的美好时光。
我们大家刚刚走出高中学校的大门,又踏进了一个异样的校园,都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课堂上,同学们都像小学生一样,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但银行的概念、银行的职能、银行的性质分类、银行的作用等一些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生僻的知识点,我不知道其他同学是否能入脑入心,反正我是听得有点朦朦胧胧、似懂非懂。课后,我曾问过几个同学,他们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但毕竟还是让我们对银行的工作性质、浅易的理论知识等有了初步的了解,至于对以后的个人前途上升能起多大的作用,那就要看自己的发展潜力了。
你可别说,经过近二十年的农行工作的历练,当年不显山不露水的两个男同学,凭借着他们聪明的才智、超强的工作能力,以及善于协调管理的水平,脱颖而出,走上了支行行长的领导岗位,为农行事业的发展壮大,脚踏实地、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贡献了全部力量;还有几位年近六十岁的男同学在支行中层的队伍里,带领着他们各自的营销小团队,依然站在农行基层的第一线,奔波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不辱使命,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奋进不息的精神,站好最后一班岗!
这次培训学习,不像我们备战高考那样紧张忙碌。下课后,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谈笑声可以看出他们是没有心理压力的。还有几个上进的同学,站在老师的周围,讨教一些上课时没听明白的问题,老师就会继续对他们说教、不厌其烦。我和我们的早操领队高志明、学习委员张永生两位大哥谈得最拢、走得最近、无话不说。志明大哥是当年部队转业的军人,和我们一起参加的招干考试。军人出身的他,身姿挺拔、步履矫健、声音洪亮,这次封闭培训,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们晨练的领队。每天带领我们列队形、喊口令、走正规步、跑早操,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张永生大哥的父母都在我们地区机关大院工作,良好的家风,养成了他热爱集体、积极上进、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好品德,被大家推荐为我们班的学习委员。
一个月的培训,我们吃住都在干校。虽然学习很轻松,但还是有纪律约束的:早晨六点半起床晨练,七点半开饭,八点准时上课;午饭后休息到两点钟,又开始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晚饭后,大家就可以自由了。 可是冬天的傍晚冷得让人有些害怕,同学们便早早地躲进寝室里聊天、看书去了。时常还能听到隔壁寝室传来的口琴、吉他声,真的很羡慕他们的多才多艺,为这寂静而寒冷的夜晚,带来了欢乐与生机。
我们寝室里住着10个同学。可10个人只有4张床,其他6人只能住在打上草甸、铺上被褥的地铺上,让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干校为什么不多买几张床那?可不管床上、地铺,我们毕竟是难得住在了一起,夜里常常会因为聊天到很晚,才睡。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睡觉时也没有听见过谁打呼噜,一觉醒来,立马就恢复了体力。要是放到现在这个年龄10个人住一个屋子,那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无法想象。
我记得,我们寝室里的那4张床,都让城区的同学早来报到给占上了,没办法,近水楼台先得月吗!我床边地铺上的王同学,就是来自县城的,白白的脸庞,高高的个头,说话幽默,谈吐不凡,只可惜报到那天下午他才赶到,只好屈尊地铺了。这件事在近二十年后,他辗转在两个县支行当了几年副行长、又来到我们支行当行长时,成了笑谈。他常说,“那时候真羡慕你们睡床上的城市人。那么好的楼房、寝室,能让我们住一晚上也行呀!”我和他开玩笑说:“谁知道你能来当我们的行长呀?我要是有那先见之明,说啥也得把床位让给你,一天也不会让你睡地铺的。”哈哈,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呀!
那时候我们很少和女同学聊天,见面点点头就算打招呼了,和我们上高中时的男女有别、书桌划线没有多大变化。但私下里,室友们常常会议论一下哪个女生长得漂亮,评一评她漂亮的闪光点,有瓜子脸的、有大眼睛的、有长发飘飘的、有高挑修长的……时不时会让我们争论一番,毕竟各人的审美观不同,但到最后,基本上还是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看法。我那时候很木讷,很少加入议论的队伍里,现在想起来,才知道我那时的情商有多低。但月老却很偏爱我,我成了我们同学中第一个结婚的人,而且是一见钟情,一心一意,一直到老,白首不相离。
直到现在,我的心里还珍藏着一个小秘密,就是很想知道,当年那些女生们,你们那时候是否也在关注着我们男生那?
一个月的学习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陆续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了农行事业的职业生涯。再后来我们大家都陆续组建了各自的幸福家庭;但我惊奇地发现,同学中公认的最漂亮的那三个女生,都被家境殷实的三个男同学给娶走了,也算是肥水没流外人田吧!
短暂的培训班,成了我们一生的感情纽带,让我们以同学相称了一辈子。平日的工作中,当我们遇到新业务、新问题时,一般都会打电话和同一业务条线的同学进行沟通,一起想出解决的办法和捷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尤其是在农行股改上市前期,我们之间的电话沟通更加频繁了,解决了许多不良资产剥离中涉及的难题,顺利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让我们共同见证了农行上市时的高光时刻;在生活中,我们更是彼此真诚相待,相互帮助,充满了理解与包容,成了一生的益友。比如文采飞扬的李振君同学,是他把我领上了文学之路,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特别是我们城区行的十几个同学,只要谁家有大事发生,都会相互转告,尽力去捧个人场;尤其是孩子结婚的大喜之事,只要没有特别事务缠身,我们一般都会亲自到场,送上最真诚地祝福!
前几日,我就接到了一个同学家孩子结婚的喜讯,大家又不约而同地坐在了一张餐桌上。好久不见,同学们异常兴奋、互相嘘寒问暖,喜庆又热闹。我对当年我们男生公认的第一大美女说,“你是咋保养的呀,看上去和我们毕业照上的样子没多大变化?要是说你光荣退休了,打死我也不相信。”没想到她已没有了当年的那份矜持,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回我,“你这时候夸我不晚了,当年干嘛不追求我呀?”我忙调侃地说,“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情商。”我俩的对话,惹得一桌人哈哈大笑。
这句玩笑话差一点没让我失眠到天亮。我的脑海里一直在翻滚着、寻找着一个个现实中的实例,最后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穷人家孩子的智商,永远比情商高;而富人家孩子的情商,永远比智商高。自认为的满意答案,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作者简介:孔庆贵,笔名静夜听涛,山东梁山人,供职于山东农行菏泽分行营业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散见于菏泽日报、齐鲁晚报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新锐散文、时代金风、中国金融作协;《胶东散文年选》《海东文化》《山东文学》《大湾杂志》《中国乡村杂志》《青年文学家》等期刊和网络平台。
壹点号 馨香往事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标签: